关闭

女兔帮

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7:05 浏览:

拼多多员工共自爆: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薪资由2W调为3W,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

求职奇招年年有,今年的格外奇特——拼多多一位员工在求职期间将简历期望薪酬提高1万,中文简历改为英文,狂收面试邀请,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图1)

这位前拼多多员工发帖说最开始求职的时候,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好找工作,所以把期望薪资降低,这样获得面试的概率会高一点。结果并没有,他投了快100份简历,竟然没有一个面试邀约的电话。

按照正常思路来说,投这么多简历都没有回信,那一定是简历的内容不够垂直,或者其他什么职位要求的隐形条件没有达到(比如年龄、婚育)等。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根据这个思路方向进行修改,而后继续海投。但是帖主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却令人惊讶。

其实,根据帖主的“奇特”经历来说,其背后的逻辑很常规——在修改简历的时候灵活改变策略。

“提升薪资”看起来风险很大,实则代表求职者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充分自信。这点带给雇主的信息是——我很强,我工作能力非常OK,所以我要价高。

“中文简历改为英文”同样,代表了求职者对自己英文办公水平的自信程度,能用英文简历,一定程度上英文不会差到哪里,这也是雇主所需的。

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图2)

对于当代职场人来说,“跳槽”非常常见了。有些人跳槽,越跳越高,无论是职位,还是收入水平,似乎是通过跳槽来增加自己的筹码;有些人跳槽,越跳越差,甚至都难以维持原来的水平。

这时必定有人说:“能力越强,有效跳槽的能力也就越强。”不否认这种说法,但却太含糊,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才叫做能力强呢?

要想了解求职成功逻辑,则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看求职者,就能明白公司的需求了。

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图3)

有资源置换能力

职场的本质是交换,公司和个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公司承担风险,个人则需要拿出可交换的价值。

我原来的直属领导Joy,属于非常典型的精英女士——南开毕业,硕士留学德国,回国后直接入职上海头部财经媒体。

工作初期,带她的师父就开始锻炼她的写稿能力。在互联网没那么发达的千禧年初期,Joy写经济稿件,数据都不好查,每天却要硬性完成三千字左右的财经分析,她硬是坚持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财经理念。

从业后期,Joy成为了她们公司的首席财经记者,并出版了自己撰写的财经书籍,但是她却在这时候停了下来,选择结婚生子。

Joy再度复出,已是五年后。空窗五年,简历都不好写,更不要提找匹配程度高的工作了,结果她却非常快就找到了好工作。我就很好奇她是如何办到的,她很爽快的告诉我:“因为姐有资源可以和公司交换啊!”

当首席财经记者时,Joy积累了很多金融领域的大咖资源,哪怕在她离职后,这些资源她也在维护,并且不断扩充。因为有资源,所以她能为公司带来潜在客户,也能通过举办活动拉来投资。咱就是说,这怎么能找不到工作啊!

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图4)

会选择,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我的大学同学小李,就是那种非常会选择,跳槽后越来越好的人。

她大学主修市场营销,但是却在大三的时候进入国内一家大型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做HR相关实习工作。

按道理来说,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并不在市营学生的传统选择(快消、电商行业)范畴内,小李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只想要一个大公司的背书所以就去了。

事实证明小李的选择很对,市营的学生都在卷传统赛道无结果时,她已经靠着这份实习得到了罗氏制药的实习offer,在大四就找准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大学毕业后,因为学历、经验不够,小李无法直接进入罗氏,所以她另辟蹊径,选择入职德勤的一个支线业务岗位。该岗位几乎每天都在出差,所以去的人很少,小李的理由也很如一:只想要一个大公司的背书所以就去了。

在德勤期间,小李负责医药会议的合规审查,业务范畴刚好和罗氏需求重合。加上有罗氏及德勤的背书,小李在德勤连续出差三年后终于跳槽进罗氏,薪资翻了三倍。

投百份简历无人问津,一气之下把简历改成英文,结果出乎意料!(图5)

很多职场人在跳槽时会着重考虑一点:工资绝不能比现在低。这代表很多人会只聚焦在薪资,而忽略其他的匹配性,导致跳槽不顺。

对于准备跳槽的职场人来讲,需要对政策、时局、行业等因素有综合考量,才会更准确地做出选择,有效跳槽。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