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职场教练胡佳恒,今天我想分享的职场观点是:
如果人们在职场耻于“讲故事”,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讲故事”不是炫耀的情绪,而是一种自省的方式。
让我先来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讲故事”的重要。
有一个朋友某天来见我,坐下来愁眉不展,一问,原来是刚去拜访了一个客户,给对方介绍电节能系统,吃了半个闭门羹:
PPT准备了100多页,讲到50多页的时候,被对方(某高校后勤部门负责人)打断了。对方说,我对你的产品(节能系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作为学校管理者,他们更关心安全,而不是节能。
这位朋友跟我科普了好一会儿,说有这个技术,名字很拗口,叫非侵入负荷识别。我云里雾里听了半天工作原理,然后问他:
哦,那学校这个客户的最迫切的安全需要,是不是减少学生宿舍大功率电器的使用?你的技术是不是可以把宿舍的电波都画出来?比如这样?
比如第一栏的电波是电热水壶的,第二栏是吹风机的,第三栏是空调的……
整个宿舍的每一个电器开始工作,都会产生电波。如果你能挨个识别出来,不就能把学校宿舍偷用大功率电器,比如电热水壶、吹风机识别出来,一旦使用大功率电器就可以断电?
这个故事,不正好切中了你客户的痛点?
天,优秀员工往往不愿意“讲故事”,并认为“讲故事”是投机取巧者才关心的。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闻,也在加剧这种错觉。
事实上,如果你走进一些投资人的办公室,你会并不稀奇的听到这些对话:
商业模式不对,没问题,讲个故事;
营收不够,别担心,讲个故事;
产品质量不行?正好,讲个故事。
“讲故事”变成了技术、财务、供应链凡此种种缺陷的万能胶。
如果这样,它理应无法让人尊敬。因为他们居然搞错了“故事”和“谎言”的区别。
人们讨厌这种感觉,又需要这种技能——就在我敲下这段开头文字的时候,恰好我的一位同事向我求助,如何演讲才能不害怕?
因为她要出席孩子幼儿园活动做一场演讲……
你看,“讲故事”就是一种职场(甚至可以说是人生)必备技能。
在我的理解和观察中,职场人士需要具备,但是明显还需有更多良好训练机会的七项基础技能包括:
1.了解我的职场基因
2.如何运转一个项目
3.如何组织一次会议
4.如何汇报一次工作
5.如何解决一次冲突
6.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7.如何保持职场精力
在过去人生资本论的推送中,我们一直在分享这七项职场技能当中的技术细节。
确保从传承有序的管理实践科学的内容当中,发现和发展出适合解决职场现实案例问题的方法。
而“讲好故事”是一项被误会最深的技能。
“讲故事”不是“汇报工作”
首先,“讲好一个故事”和“汇报一次工作”是两件事。因为它们分别应用到的技术都不一样。
如果是汇报工作,可以参照的是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先说最新结果,再分析过程,最后给出几种解决方案供选择。
如果想汇报得更充分一点,比如撰写一份汇报报告,那么S-C-Q-A架构可以帮上你的忙。即沿着情境()、冲突()、问题()、答案()的路线,回溯形成思维的链条。
如果想汇报得迅速一点,那么请适用“30秒电梯游说”,也就是把上面准备好的汇报报告,浓缩成一段只有30秒的版本。
总之,汇报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用逻辑去推动关键人物去解决问题,让项目尽快的走向终点。
“讲故事”更像是一个起点。
而且是一个“人为制造紧迫感”的起点。所有的演讲诗意、戏剧化冲突、互动、爆发出的情绪,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这种“人为的紧迫感”。
怎么讲?
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CEO都会讲故事,实在是因为他们都是在组织内制造紧迫感的高手。
在职场讲故事,不是为了风花雪月,而是为了营造刀光剑影的氛围,进而才能有攻城拔寨的集体心力。
树立一个有威胁,而且可以击破的对立面,总是能很快激发一个集体的斗志。
这难道不是好莱坞电影的精髓之一吗?
“要使每个家庭,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同时他们使用着微软的软件”,这是比尔盖茨曾经面向员工讲过的故事。
他的“人为紧迫感”在于要迅速而最大规模的占领家用电脑市场。
海尔砸掉76台不合格冰箱,这是一个有关质量追求的故事。
它的“人为紧迫感”在于告诉员工,质量问题没商量,要立即采取行动去解决质量问题。
放在职场也一样。
讲故事是为了启动一个行动,并为这个行动的启动,创造出“人为的紧迫感”。
所以,我们可以把“讲故事”理解为一把行动的钥匙。
“讲道理”补充知识,“讲故事”促成行动
“讲故事”和“汇报”的另一个明显不同在于,“汇报”的对象是明确的,而“讲故事”的听众有时候会很多。
我们已经知道,“讲故事”是为了启动行动,而且要传递人为的紧迫感;那么行动总有一些非常关键的人,他们就在台下,构成了你需要去重点关注的听众群。
这个时候,你需要画一张听众权力图。
无论如何,他们是会对接下来的行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所以围绕这些听众,去设计更贴近他们的互动、数据、小机灵——当然重点在于,让他们也更清晰的接受到“人为的紧迫感”,产生行动的动力。
所以故事的听众,是“讲故事”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此刻,你依然是在从事商业服务活动,只不过服务的“客户”是听众。
逻辑并不能说明一切。
这是好莱坞编剧之父罗伯特-麦基的观点。他说,“当你在论述观点时,听众们忙于在脑中与你争论;即便你成功说服了听众,也只是基于知识层面的认知,人们无法受到理性行为的启发”。
所以,在极度强调逻辑和数据的职场,“讲道理”解决的是知识认知层面的问题,促成行动和改变,更多的还是需要“讲故事”。
有时候,人的行动力真的会来自一个表情、一张PPT、一个手势。
它需要讲故事的人去触发。
以上讲到的这些,可以算是一些技巧。
再往上,如果用刘德华的一段话来总结可能更好。
有记者问他,你今年五十七岁了,再演某个角色会不会技巧不同?
刘德华说,我演戏没有技巧,只有生活。
如果你问我听到的最好的职场故事讲述者是哪一个?
我恰好昨晚读新闻,看到了一则美好的职场故事。
95岁的医生吴合奶奶,做了35年医生,退休后返聘又做了30年,医院为了“逼”她颐养天年,只能停发返聘工资。吴合奶奶说,“不给钱没关系,只要让我看病就行”。
所行即为所愿,就是最好的职场故事。
职场成长社群
欢迎加入人生资本论职场成长社群,获得更多职场成长技能。
如果在职场上遇到困惑,也可在群内提问,跟职场教练进行具体交流。
你也可以在知乎搜索关注“”,看到职场教练胡佳恒的更多职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