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女兔帮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

更新时间:2025-02-18 22:29:45 浏览: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1)

写在最前

你好呀!

我是觅游23级全程班的笔尾,

很幸运能有这次机会和你分享我的考研经历。

在阅读我这篇经验贴之前,想和你聊聊我对经验贴的经验。

阅读经验贴是我在考研全过程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通过阅读经验贴,我不仅可以知道未来我可以怎么做,也可以反思我当下的备考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但,经验贴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面对五花八门的经验贴,要做的是找到与自己情况相吻合的经验贴,并从各种经验贴中总结出共性,然后践行它。

相比于细说专业课、公共课在每个阶段需要按部就班做哪些事情、有哪些技巧,我认为心态、学习方法才是影响整体备考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花了大量篇幅细说这些,而不是详细分享我的备考过程和技巧。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自律、**、聪明的考研党。

回顾我这一路的备考经验,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更多的是“迷途知返”,希望我的这份踩坑经历能给每一个像我一样不断挣扎着向前的你有所帮助。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2)

基本情况

三本毕业+工作两年+脱产备考+复试逆袭

首先,我想和你介绍下我的基本情况,方便你找到共性。

本人2019年毕业于某三本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在广州的广告行业工作了两年多时间。

进入职场后,整个人就像落入茫茫大海之中。

脱离了校园的参照系和评价体系,意味着往后人生的一切标准都将由自己建立,你的脚步就是人生的方向。

在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有在努力扑腾着游向远方的灯塔,但更多的是淹没在漫无目的的潮水之中,尤其在遭遇疫情重创下整个行业充满着不确定性时。

好在,学习它至少是一件救生衣,考研让我找回了目标感。

考虑到自己太久没有接触书本以及广告公司加班太严重,所以决定脱产备考。

在3月底报了觅游全程班后正式进入备考状态,6月决定备考深大专硕,备考时长9个月。3-6月学习时长平均为8小时,7-12月为10小时。

初试擦线进面,复试超越17名上岸。

希望我的基本情况能给你信心,起点差照样可以上岸。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2)

考前准备

Q:你真的做好上岸的准备了吗?

考研是一场马拉松,良好心态和目标感比准备大量资料、卷时长更重要。

勇敢是最宝贵的品质。这句话源自于国内著名新传考研导师(不是)侧影,原话是:年轻时候最可贵的品质不是深思熟虑,而是勇敢去做。

在正式备考前,可能会有不少伙伴和我一样,被上岸学长姐那些经验贴中出色的经历、惊人的时间日程和精美的备考笔记唬住,尤其是像我一样本科出身并不好的伙伴,在“我怎么会做得到”的自我怀疑中开始了自己的备考。

对此,我想说,保持勇敢的心态,大胆地往前走,一步一步来,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也可以。

(我们经常会反感各种鸡汤,但不得不说,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的勇气和能量大多来自于觅游学长姐的鸡汤文案)

杜绝自我感动式备考。不自信导致的力不从心或许会使备考过程的状态变差,但我认为自我感动才是致命因素。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考研常常被渲染成一部孤军奋战的悲壮史诗,导致一些人放大困难的同时也放大了自己的努力,被眼前幻景蒙骗。

在前期备考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自己专注时长、整理出一份“精美”的读书笔记又或是搜罗到非常多“高大上”的资料陷入自我感动中,就像温水煮青蛙,完全没有意识到效率低下以及错误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危险,浪费了大量时间,同时在后期也看到非常多掉队的伙伴都是因为沉浸在自我感动式学习中。

在我看来,保持谦虚、多反思,可以有效防止自我感动。

如果觉得对自我感动的认知不清晰,建议可以多看看昱姐的公众号或微博@新青年王昱,一看一次“醍醐灌顶”~

用行动消灭负面情绪。

在整个考研过程中,对我而言**的困扰就是家人、同辈、大环境以及自己的惰性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特别到了备考后期,我经常陷入情绪的泥沼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如果你也是,千万不要任由负面情绪掌控你的状态,不能因一时心情不好放纵自己,打乱了备考计划,行动起来才是治愈情绪**的良药。(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是边哭边拿起笔练题了)

做到以上状态,清晰坚定的目标感是前提。

关于目标感,我还没有想好如何阐释,或许就是每当我在学不进去时对上岸后的美好想象;就是我在内心默念了无数遍的“深大,等我”;就是我在收到院校班学姐寄来的深大信封时那一涌而出、止不住的眼泪。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4)

总之,如果你真的想上岸,那就用向死而生的态度追寻它。

Q:有没有必要报班?

这是我在备考前纠结了许久的问题,纠结的根源来自于我对自己能力和考研现状的认知不清晰。如果学习能力、自律性不强,我建议报。

以我自身为例:

工作党考研的一大问题是身边几乎没有考研的同类。没有了图书馆、宿舍、师兄姐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学习真正成了自己的事情。

而且我不是一个自律的人,重度沉迷手机,进入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大圈子对我来说不仅可以掌握考研局势,找准自己的位置,还可以避开大量弯路。

关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就像是选择交通工具。同样一个地点,用公交车和飞机都能到达,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大相径庭。我在考研过程中用过许多错误的学习方法,比如花费大量时间抄书“做笔记”、阅读详略不分、看过即扔等等,导致整个备考过程多次推翻重来。回头看来,全局思维、极简法则和及时复盘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01 全局思维

全局思维需要对考研形势要有清晰认知,也要对备考全程有全面了解,同时不陷入日常学习的细枝末节之中,才能保持备考的主动性。

拥有全局思维首先要消化大量的基础信息,提炼出核心内容以制定出清晰的考研时间规划,最后就是坚持践行、不断调整。

举个反面例子,我的政治备考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没有提前了解好政治这一门科目的考题情况、备考节奏和复习重点,只是盲目地跟着大众的步伐,这就导致时间分配非常不合理,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消化选择题;

加上高中是理科生,对政治考试毫无经验,初期看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细读,纠结非重点知识点,所以我的初试政治成绩刚过及格线。

做好时间规划是保证整体备考节奏的重要步骤。

我的做法是每个月底花1个多小时进行上月复盘和下个月学习计划,再根据月计划细化周计划,这样日计划就自然而然就清晰了(如下图)。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5)

▲(月计划)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6)

▲(周计划)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7)

▲(日计划:我用的是觅游的打卡小程序和电脑自带的便笺,每天结束学习时看着便笺复盘,写好明日计划)

计划是完成一件事情的理想状态,现实情况通常是完成计划的80%已经是状态**。

其实只要有在专注学习,会发现剩下的20%已经被后期调整的新任务替代。制定计划遵循的是“近细远粗”的原则,需要在进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可能会有人跟我一样会因未按计划完成任务陷入负面情绪,甚至是逃避计划复盘,这样的后果就是每天浑浑噩噩,开始掉队。

02 极简法则

极简法则简单来说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可能不少伙伴会和我在初期一样购买各种可能用到的文具、搜集大量的资料或者是下载各类笔记APP,结果只是给了自己心理安慰和增加了内存。考研圈盛传“差生文具多,学霸两支笔”这个梗,其实不无道理。在我看来两者的差别就在于重视形式寻求内心安慰还是重视内容充分利用其长处。

无论是学习文具、资料还是笔记等等,并不需要追求丰富、精美、新颖。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一件事情。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8)

▲(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90%的时间都只用到了这两支笔,笔上的图案都快磨没了)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9)

▲(专业课复习资料基本只用了觅游的讲义)

03 及时复盘

复盘不是事情完成了回头再看,而是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一步。

复盘是一件很枯燥但效果**的事情,对于信息量超大、战线超长的考研来说必不可少。我们听过的每一节课、看过的每一份资料、练习过的每一次作业,如果缺少了最后复盘的步骤,最后很可能价值归0。

在我们备考过程中,复盘可以分为日常复盘和专项复盘。日常复盘是每天学习需安排固定时间对每日所学进行回顾,巩固记忆;专项复盘则是在针对某一本书、某一板块进行定期复盘。例如针对新闻评论板块,我会在每次写评论作业之前花1小时复盘上一次的评论作业和优秀案例,写出其可借鉴的点,以及自己的评论作业需提升的地方或是即兴练习。

复盘的**资料就是自己做的笔记。无论是上课、看书、读论文,一定要做好笔记,留下思考的痕迹,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知识,否则再次翻看的时候就会重新变成新知识点。

关于用什么做笔记,我个人认为还是遵循极简法则,不要纠结形式,怎么简便怎么来,比如我初期课堂笔记用的是word文档,没有登录、限制功能等繁琐步骤;后期专题整理使用的是幕布,这样方便我快速翻阅不同专题、分层列点,并且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复习。

对于如何做笔记的问题,东东、大羽学长的读书方法课讲得非常通透,建议一定要反复去听,我就不再赘述啦。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10)

▲(热点课笔记:在后期复盘时惊奇发现好多知识点早就讲过)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2)

专业课备考

首先罗列下我的整体节奏:

4-6月:完成基础书目一轮阅读

7-8月:进行基础书目的二、三轮阅读;广告学、健康传播书目一轮阅读;开始新闻评论练习

9-10月:新闻学、传播学一轮背诵;广告、健康传播二轮阅读&知识点案例补充;进入专题学习和答题练习;开始阅读论文

11-12月:专题整理;进入题海计划;新闻学、传播学二轮背诵;广告学、健康传播学一轮背诵

由于我确定院校较晚,广告学、健康传播相关书籍7-8月才开始一轮,挤压了后期背诵的时间。

因此建议时间充裕的同学可以提**率,尽早完成所有院校书目的一轮阅读,可以在8月中旬开始专业课的一轮背诵。

以上只是粗略的内容,我不打算详谈,复习范围、进度安排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东西,因人而异。

下面谈谈几个板块的一些小心得:

01 新闻学&传播学

一定要重视知识框架的搭建。

相信在入门新传后你就会领悟到那句“新传除了不学数学,什么都学”的真正含义,这就更要求我们需要建立新传的基础理论知识框架,通过建立框架,把知识分门别类装进一个个“抽屉”当中,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大多数前沿知识点,不过是某一研究方向的延展。

关于如何整理框架这个问题东东学长的传播学入门课讲得非常清晰,我是在他的框架基础上调整出自己的框架。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12)

▲(传播学框架示例)

“考新传可不能断网”。

这是在我经常分享新闻热点导致朋友质疑我有没有认真备考时我给的一句回复。

正如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新近变动中的人、技术及信息,这也体现在我们的试题当中,从社会时事到明星八卦,都有可能成为考题。

所以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经典理论之外,一定要保持“八卦”的心,多积累社会热点案例,并且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对网络时代下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保持理性的态度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去解释。

(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觅游等公号的热点解读系列文章)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13)

▲(在备考前期,我经常会思考一些热点作为打卡内容,虽然当时用到的理论、思考水平都很初级~)

02 广告学

针对广告基础理论的考察,我认为案例比理论更重要。

广告学理论比新闻学、传播学简单得多,同样通过搭建知识框架就能很快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其实只要阅读了基础书目之后就会发现,广告理论的观点并不复杂,基本上一句话可以概括清楚。

所以在学习广告理论知识时,一定要同步多去收集积累新近的广告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去诠释这个理论,并且可以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当下广告业、广告创作的新趋势,积累答题语料观点。

(推荐公众号:广告文案、广告狂人、4A广告圈、空手、胜加、天与空等等)

针对广告实务的考察,方案完整度>洞察点>方案创意。广告实务的考察形式主要为广告策划案、广告文案、视频脚本、H5创意等。

虽然广告通常以创意为评价指标,但在应试试题里,创意几乎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在我看来老师并不奢求在试题中见到一鸣惊人的创意(当然新颖的创意会是加分点),主要考察的是对实务操作基础的熟练程度以及分析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对以上几种考察形式的基础结构非常熟悉,这可以通过新传考研类公众号拿到模板;

同时还需要能运用理论进行逻辑清晰的市场分析、消费者分析,这个可以多去数英网、广告狂人或者是广告公司的公众号去了解一个项目的创作过程。

03 健康传播学

深大对健康传播学的考察形式主要是论述题和健康干预方案两种题型,考察难度不高。健康干预方案大体上和广告策划方案类似,方案目的有所区别。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14)

▲(我的健康传播学框架)

针对论述类题目,需要在充分掌握健康传播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灵活运用传播学等其他理论。

大家**轮阅读时可能会和我一样不明白那些理论模型怎么运用或者是其中一个概念不理解,这时候千万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纠结,可以记好笔记先放一旁,后期通过阅读相关题材的论文、练习真题,自然而然就通了。

04 论文阅读

阅读论文需要在理论相对扎实的基础之上,没有必要太早开始。我是在9月份进行了暑期基础强化之后才开始阅读论文。

在阅读论文前,可以建立一个论文阅读文档,对每一篇阅读过的论文进行记录和观点提炼,有助于复盘以及复试时候再捡回来,否则你会发现很多论文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或者是想起某个论文观点但根本找不出来是那篇论文,非常低效。

久违了,愿望实现的感觉|三本毕业,工作2年,上岸深大!| 深大组团经验贴(图15)

▲(文档示例)

大部分论文阅读时不需要逐字逐句,重点放在摘要、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几个部分,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简单做个记录即可,方便后期学习研究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