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doc
新形势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摘要]电子商务根植农村,服务“三农”,能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发展措施[作者简介]熊国红(1968-),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南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靠改革创新促进新动能增长和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定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方针和重点任务。今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运作的复杂服务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岗位多,对促进生产、拉动消费、服务出口等作用大。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稳定经济增长、扩大有效需求的现实选择。
1、农村电子商务现状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设备和数字通信网络代替传统交易中纸质信息载体的存储、统计、传输和发布,实现服务和商贸交易,管理交易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便、受众面广等巨大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商家、企业和个人的青睐。电子商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大步前进,正逐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员素质、基础条件、产业形态等多方面原因,涉及“三农”的电子商务发展仍然举步维艰。(一)农民意识薄弱。一是知识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而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对新知识、新技能、新事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落后于城市。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8.8%,而农村网民规模仅为1.88亿,仅占我国网民总数的28.1%。而且,真正成为网民的农民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3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中,整体电脑操作能力较差,因此,农村人对电子商务所依赖的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意识还比较缺乏。
二是观念跟不上。目前,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认识很少,绝大多数农户和乡镇企业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消费方式和经营模式上,没有形成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活动的意识和习惯。三是引导跟不上。目前,农村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吸引和使用机制尚不完善,服务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也很少,发挥的服务作用也比较小,导致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引导和应用远远不够,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二)农村物质条件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一是农村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设备落后、效率低下。二是物流运输问题导致很多现实的电子商务交易无法完成。调查显示,超过85%的农民网商表示网购不便的原因是物流配送,23.5%的农民网商认为从事电商最大的挑战是交通运输。第三,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服务方式手段落后、资金来源狭窄等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第四,大多数政府或企业建立的农村电商平台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基本都是农业科普、政策信息等入门类内容,服务效率低、收效甚微。以上因素都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障碍。(三)农业的产业缺陷。
农产品难以形成工厂化生产、现代化流通、规模化销售,也制约了农业电商的发展。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种类繁多,但产地和生产者分散,产品附加值和标准化程度低,不耐久贮,作业周期相对较短。其次,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从田间地头到家里的餐桌,要经过分拣、加工、包装、批发、零售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供需链条长,交易信息渠道难以保持畅通,容易造成产销不平衡。第三,农产品基本独立,规模不大,个体农户和小型农业组织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捕捉、分析不足,品牌信誉差,导致农产品在网上销售中失去竞争力。 2、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近年来,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代表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并逐步向中小城市辐射、蔓延。然而,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中小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开始离不开电子商务,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信息化发展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处于缓慢的进程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打开农产品滞销的局面,减少交易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面向我国9亿农民,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和农产品流通服务,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一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管理和协调作用,加大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力度,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宣传教育,转变农村人的传统观念,引导网络经济新思维。二是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重点培育经营意识强、发展潜力大、创新热情高的农民,让他们尝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实惠和成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支撑和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宣传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认知和使用水平,实现由“农民要电子商务”到“农民要电子商务”的转变。三是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力军、指挥员和播种员。据有关数据显示,农村网商90%以上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青年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信息技术技能基础好的优势特点,发挥他们在农村信息化领域的“传递、帮助、引领”作用。(二)搭建多方支撑平台。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打造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等多元化“三农”信息服务渠道,形成网络、短信、语音、视频四位一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强、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网站,直观反映农产品最新商情和行业信息,发布分析、辅助决策者和农户生产决策的信息,为农户提供贴近实际需要的全面、周到、实用的服务。
第二,搭建资金平台。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还需要制定和研究适合当地情况的运营模式。这不仅需要硬件改进的资金,还需要软件开发、平台维护等技术工作的资金,此外,还需要提供服务、设备等其他配套资金。因此,需要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打造银企对接平台,拓宽农村企业融资渠道,助力解决发展资金需求困难。第三,搭建物流平台。物流体系的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进程和前景。对于刚刚起步、依托批发市场发展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可以先与其他物流公司合作进行物流配送。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保障农村电商发展壮大。(三)完善各项服务体系。虽然我国农村耕地资源有限,但各地产品资源情况各不相同。甚至很多偏僻的山村都有不错的特色产品,通过现代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产业的巧妙结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营销水平。一是各级政府要支持和鼓励涉农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户合作,利用各自优势,研究制定“三农”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开发关键技术和产品,共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完善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价格信息、市场营销、标准规范、相关政策法规等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存储和信息资源共享,让农产品销售驶入快车道、高速公路。
三、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农产品信息,开展特色农产品网上推广,对主要农林牧副渔产品进行网上营销,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把一般农村经济转变为绿色经济、特色经济和品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结语有了电子商务,农民可以直接与市场互动,面对广大消费者,根据市场需求定价,赚取更多的利润。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对我国整个经济结构的平衡也有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