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在网上为农民提供相关咨询、销售、采购等服务的过程。 那么,下面小编就重庆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欢迎您阅读、浏览。
一、发展现状
据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社科院、市商务委联合发布的《重庆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15年底:83.3%的受访者尝试过或有能力网上购物。 养成食用新鲜农产品的习惯。 各区县建有农产品联络网络。 例如,荣昌区农产品占销售额的65%以上; 武隆县拥有9个品牌、48个农业特产; 巫溪县销售农产品等300多个品种。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销售农产品500多个品种。 淘宝等10家全国平台销售重庆农产品3.3万余件,48家本地电商销售近3000件。 淘宝平台上销售重庆农产品的店铺有4576家,其中在重庆注册的有1848家。 目前已有100多个农村电商平台,包括淘宝、苏宁、京东、益农家、香满园、天农巴布等平台。 城内城外并存,综合性与专业性互补,私营与国有共生,大中小型并存。 多元化格局。 初步构建了“主城区一级配送中心——区县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终端公共提货配送点”的三级物流区域布局体系,300多个“.. “快递下乡”网点,形成了第四级冷链物流节点,拥有冷藏车619辆、冷库166个、冷链物流企业176家。
2. 面对困难
1、总量小、品类少等问题。 《报告》显示,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农产品交易总额不足1%; 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仅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5%左右。
2.缺乏质量标准,规模小。 在各区县,一些名特产农产品线下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网上销售。 如果淘宝一次性需求太多,酉阳县无法提供,只能放弃。 由于缺乏产品标准,很多产品的生产、包装、质量都“参差不齐”。 即使出售,争议仍不断。
3、除了农产品本身影响力有限,当地电商企业知名度低、访问量低,导致盈利能力较低。 《报告》提取的近三个月相关网站日均访问量显示,当地涉农电商平台仅有世纪购和太极健康馆两家,日均访问量在1万次以上。 商小妹购、奇艺重庆网等6个平台日均访问量达1000次,不少平台几乎无人访问。 《报告》显示,仅有3家企业盈利,1家企业微利,2家企业持平,5家企业亏损,亏损企业多于盈利企业。
三、原因分析
1、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子商务认识贫乏。 近年来,重庆加强农业管理机制创新,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业主体,有效提升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有效改变了“低端、低端、低端”的农业经营模式。传统农业的“小、散”特点。 问题的解决,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重庆市农业企业电子商务进程缓慢,企业对电子商务发展认识不足。 他们仍然遵循传统的销售模式,常常遭遇“滞销”。 “电商意识”亟待强化。
2、农产品丰富,但产业标准化水平远未达到电子商务的要求。 农产品“触网”主要包括区域性、地方性名优农产品,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总体来看,重庆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较低,优质、高附加值品种较少。 这与高标准、高质量的电商经营趋势还相去甚远,来自国家龙头企业的产品还太少。
3、服务体系建设和功能配套设施不完善。 重庆农村电商体系依然薄弱,表现在:一、服务体系不完善,平台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来源单一、有限。 B、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触达不够延伸,冷链配送尤为缺乏,保鲜、仓储、配送等能力不足,生鲜农产品电商的物流成本和损耗成本太高了。 C、缺乏知名的本土农村电商龙头企业。 推动地方农特产品开展全国网络营销、提升地方农特产品网络品牌影响力的龙头电商企业为数不多。
4、专业人才缺乏。 重庆农村地区电商专业人才仍然极度短缺。 电商不仅需要正品,还需要营销手段,比如网店美工、农产品摄影、农产品介绍、供需信息收集、在线客服、促销策划等,这些都需要具有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 当前,此类人才供需矛盾尖锐。
4. 应对策略
1.完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宣传支持。 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科学布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区域,建立行业管理和服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诚信监管。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农业特色产业、农村青年创业、成功企业经验、基地运营模式等。支持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电商产业基地、村社区电商服务建设点和农村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 支持农村电商创业园区、仓储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 充分发挥创业园孵化功能,重点孵化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电商企业,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地方电商龙头企业。
2.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建设。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与农产品、工业品生产企业结成联盟销售。 在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中心村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点,提供电子商务终端服务; 推动和鼓励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乡镇设立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点,开展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商业企业利用现有网络体系优势增加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支持乡镇超市、农产品经纪商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收购、销售、农产品信息采集、提货配送等服务功能。
3.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建设区、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在工业园区设立分类中心,引进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优化传统物流体系; 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社以及各类物流公司、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区县物流资源协调调度平台,建设乡镇二级物流中心,完善集体配送模式村到社区的物流; 培育到产地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超市零售企业建设产地生鲜配送中心,支持农产品经营主体建设物流仓储设施。
4.积极开展农网对接活动。 积极引导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网上“直销”和“季节性农产品”预订,举办网上商家采购大会等对接活动,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村专业转型升级合作社转向电子商务。 推动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利用现代信息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分析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农产品按需定制生产。 同时,整合涉农各类信息,建立用大数据汇总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共享的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全域农业信息化。信息共享。
5.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建设地方电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立责任追溯和赔偿制度,培育农村电商协会,探索“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的质量控制体系“部门+网商”,实行协会向供应商提供统一标准、采购、仓储、配送、物流、包装等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支持各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将电子商务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阳光培训,动员组织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农民、大农户、农业经纪人等使用电子商务推广产品; 建立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 通过政府资金、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和转业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实施大学生村官“乡村火计划”。 提高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 开展知识农民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