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女兔帮

你的音乐品味从何而来?审美背后隐藏的个性、认知和文化

更新时间:2025-02-13 16:33:42 浏览: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你的音乐品味从何而来?审美背后隐藏的个性、认知和文化

音乐品味几乎和我们的服装品味一样重要。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身份标签。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不仅代表了审美偏好的多样性,也包含了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的差异。

音乐学家诺兰·加塞尔指出,我们的音乐品味有助于塑造我们的个人身份。音乐无疑是我们的一部分,深深融入我们的个人记忆和成长之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音乐品味与性格特征密切相关。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声称只要知道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就能对自己的性格做出足够准确的预测。但当考虑到年龄和变化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可能会在他或她漫长的一生中发生变化。

心理学最权威的核心期刊《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来寻找答案。

领导这项研究的高级研究员 Jason 博士曾表示:“青少年常常被确立自己身份的需要所主导,而音乐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青少年更喜欢听激进的音乐,而30岁以后的人更喜欢听轻柔的音乐。这是因为音乐是我们个性的“延伸”,歌曲中的节奏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地位。

这样的研究结果很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音乐品味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而审美偏好完全是人格因素的投射。问题是,音乐品味真的只是由性格特征单方面决定的吗?这种审美偏好只能固化在个体个性的框架中吗?

事实上,音乐品味的形成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审美差异实际上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个人的音乐偏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自然属性造成的,还是文化环境决定的?

音乐偏好如何反映个性特征?

当我们谈论音乐品味时,我们更多地指的是普通听众,而不是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有一种观点认为,具有良好音乐品味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的音乐类型并且拥有广泛的知识。这类人的音乐辨别能力是全面的,能够识别出各种类型或流派中**的作品,甚至比一般听众更清楚自己可能喜欢什么风格的音乐。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生活的伙伴,他们不会把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不少研究者认为,正是这种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音乐偏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信息内容。

早在2008年,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就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对来自世界各地的36,000名参与者进行了测试。参与者被要求聆听并评价超过 104 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同时还提供有关他们个性的基本信息。

研究人员阿德里安·诺斯发现,人们确实通过音乐来定义自己,并将其作为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研究表明,人们经常将自己与自己的音乐品味联系起来。不同类型的音乐爱好者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例如,流行音乐爱好者往往工作勤奋、自尊心强,但研究报告也指出,他们往往缺乏创造力,更容易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安。

虽然摇滚音乐,尤其是音乐,有时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但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音乐的粉丝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温和的。他们往往富有创造力,但性格内向,甚至可能缺乏自尊。 。

古典音乐爱好者通常都是内向的人,他们感到舒适、自由地沉浸在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中。他们富有创造力,并且像流行音乐爱好者一样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喜欢爵士乐和布鲁斯的人与古典音乐爱好者有很多共同点,他们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创造力和自由感。

研究结果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性格因素的分析,还涉及到音乐偏好、思维能力、智力特征之间的关系。

两种认知风格及其音乐偏好

事实上,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说法,性格并不是影响音乐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几年前,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大脑思维的角度研究了音乐偏好的形成。与赫瑞瓦特大学的研究团队相反,剑桥团队的***大卫·格林伯格本人就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爵士乐音乐家。在他看来,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决定了我们的音乐品味。

格林伯格和研究员同事西蒙·拜伦-科恩提出了一种理论,他们将大脑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类:同理心()和()。

所谓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感同身受。心理学作家、教育家肯德拉·切里( )认为,它是指根据社会诱因或线索,以某种方式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的能力;系统化 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根据人们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反应的预期结构与世界互动”。

这两种类型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正如 所说:“同理心得分高的人能够更专注地回应他人的情绪,而系统化得分高的人则喜欢分析周围世界的规则和模式。” ”。

在剑桥的研究中,研究团队招募了 4000 多名参与者,要求他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以确定他们在同理心和系统思维之间的平衡,将他们归类为同理心者和系统化者。然后,参与者聆听了 26 个不同音乐流派的 50 首音乐并对其进行评分。

你的音乐品味从何而来?审美背后隐藏的个性、认知和文化(图1)

格林伯格在研究中写道:“尽管人们的音乐选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同理心水平和思维方式可以预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事实上,他们的认知风格——无论是强烈的同理心还是强烈的系统意识——比他们的个性更能预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研究人员发现,共情者可能更喜欢简单、朴实、柔和、能唤起强烈情感的音乐风格,尤其是诗意或悲伤的氛围;系统主义者更喜欢复杂、激烈、充满活力和积极的音乐风格。他们更被音乐的复杂结构所吸引。

移情者更可能喜欢慢摇滚、R&B、乡村音乐和民间音乐,而系统化者通常喜欢古典音乐、爵士乐和世界音乐。但这种偏好并不是**的,研究人员发现音乐风格是比音乐类型更好的区分标准。

这意味着,对于同样的爵士乐,移情者可能更喜欢比莉·哈乐黛沙哑低沉的歌声,而系统化者可能更喜欢约翰·科尔特兰的前卫风格;在古典音乐中,系统化者可能对巴赫的赋格更感兴趣,而共情者可能对肖邦的夜曲更感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研究过程及其结论是建立在高度典型化的基础上的,并不能用来完全解释每个人的音乐取向。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都有两种思维方式,它们之间的平衡可高可低。而且,许多人可能喜欢这两种类型的音乐。

正如巴尔的摩交响乐团驻场作家里奇·奥班农在谈到这项研究时指出的那样:“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品味和认知。风格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没有理由真正将自己限制于其中一种类别。

文化差异深刻影响音乐偏好

从性格、心理和思维层面寻找音乐偏好的根源,并认为音乐品味与个体的先天禀赋有关,无疑是一个流行的理论立场,但并非所有研究者都同意这个方向。

201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家乔什·麦克德莫特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采取了相反的方法,认为个人音乐品味可能更多地与文化环境有关,而不是与音乐有关。大脑的结构。

为此,研究小组深入玻利维亚西北部的亚马逊雨林,对生活在这里的提斯曼人进行了考察和测试。作为当地的原住民,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文化隔绝,也表现出与西方观众完全不同的音乐偏好。

长期以来,对于自然还是文化决定音乐偏好的问题,不同的作者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

据英国《自然》杂志记者拉明·斯基达介绍,一些科学家认为,人们对音乐的反应有生物学基础,因为人们普遍喜欢具有特定音程比例的音符。他们认为,这将超越任何对音乐品味的文化塑造,从而有效地使它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比之下,民族音乐学家和许多作曲家认为,这种偏好更多的是文化习得的产物。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或她的音乐偏好,那么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 上进行的测试支持后一种观点。 “人们对辅音和不协和音的反应方式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乔什·麦克德莫特说。

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辅音音程(例如由 C 和 G 两个音符组成的经典和弦)的偏好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在西方文化中最为强烈。

研究人员要求 100 多名参加测试的提斯曼人对各种声音的愉悦程度进行评分。有些声音是由不同的音符组合而成辅音和弦,有些则是不协和和弦。需要指出的是,提斯曼人掌握的音乐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他们的音乐只有单一的旋律线,根本没有和声的概念。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对照实验,以确保参与者理解测试的任务。此外,他们还对相同数量的西方听众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在非音乐听力实验中,提斯曼和西方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例如,他们都认为笑是令人愉快的,而喘气是令人不愉快的。

但到了和声实验部分,情况就不同了。西方人对协和音程感到满意,对不协和音程感到不满; 对这两种类型的间歇都同样满意。

对于西方人来说,不和谐和弦意味着冲突、抑郁或紧张,而辅和和弦则更舒服、积极、乐观,但提斯曼人却没有如此强烈的对比感。

可见,音乐偏好确实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和个人经历来调节。正如麦克德莫特所说,通过这项研究,更多的人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听世界的不同方式。但捐赠主义者也可以引用大量相反的证据,并对文化经验在音乐偏好中的主导地位表示怀疑。

关于音乐品味的争论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一直在持续。或许正如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戴尔·普维斯所说:“先天与后天之间的争论总是徒劳的”。它们总是共同影响我们的音乐偏好。

音乐是我们作为个体的深刻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品味和音乐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是时尚的,也可以是老式的,可以是高端的,也可以是低调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可能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偏见。

无论您对音乐的品味如何,它都是您的。如果您认为自己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品味,那么您应该为自己的品味感到自豪,并且您还应该尝试了解其他人的品味并承认他们的意见和偏好。毕竟,音乐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如此复杂的联​​系,接受不同的音乐品味实际上就是拥抱世界的多样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