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种“不太受欢迎”的药物成为一篇“热门”文章?
近日,由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彭代银教授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团队联合编著的《中国寒背药材图鉴》正式发布。该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整理、研究中寒背药材的鉴别图集,为鉴别寒背中药材资源、促进寒背药材流通、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防寒药材也受青睐
寒背药材是药材市场运作中的常用术语,是指那些不常用、一般医院药房、药店买不到、但又有一定需求的药材。与常用中药相比,寒背药材品种繁多、交易量小,多用于民间验方、验方;后者销量和交易量大,为医务工作者常用。随着国家对民间验方、验方、民间偏方的挖掘和保护,电商交易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医药的国际化,寒背药材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草问》中所描绘的部分药材,即为现今的寒背药材。
冷贝药材种类虽然不多,但往往价格不菲,有时甚至“一株难求”,引起了药企、药商和农民的关注。以绞股蓝为例,这种不起眼的民间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含有与人参皂苷类似或相同的成分后,便成为药企和饮料商的新宠,市场交易量急剧上升,短短几十年间,已成为常用的中药材。
近年来,民间验方、验方、专用方在中医临床中受到广泛重视,冷贝药材的需求量随之增大,一些企业也以冷贝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不少产品,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广西玉林等各大药材市场涌现出不少专营冷贝药材的公司和店铺。
广西玉林药材市场
冷背药材有时也被称为“冷背奇葩”。“奇葩”是指珍稀花草、珍稀动物。“物以稀为贵”。专著撰写团队发现,在利益驱动下,冷背药材野生资源遭受掠夺性采伐、乱采乱挖、“杀鸡取蛋”等掠夺性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资源的更新,使一些珍贵的冷背药材濒临灭绝或加速濒危。例如,冷背奇葩药材龙骨峰,就来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植物桫椤的茎秆。
名实混淆需澄清
《中国寒背药材清源图鉴》编者之一黄璐琦院士介绍说,中药材自古以来就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经过《中药材手册》、《中国本草》、《常用中药材整理与质量研究》、《中国药典》等系统的整理规范,常用中药材名实混淆现象已基本澄清。但寒背药材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市场上误传、名实混淆现象尤为突出,亟待澄清。
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药品市场上交易的中药有2000多种,但医生常用的只有300至500种。
2011年,正值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启动,黄璐琦院士与负责此次调查的安徽省彭代银教授“一拍即合”,组成团队,对安徽亳州、河北安国、三棵树、黑龙江哈尔滨、四川成都莲花池、广东清平、广西玉林、湖北蕲春等全国多个中药材交易市场进行调查走访,对寒背药材品种进行调查,分析寒背药材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广泛采集寒背药材样品。
该书主编之一、安徽中医学院彭华生教授介绍说,团队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历时8年,实地采集冷贝药材样本4000余份。安徽中医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还专门设立了“冷贝药材”展厅,保存《中国冷贝药材清远图集》拍摄的实物标本。
草药研究需要严谨
目前,我国冷背药材约有1500~2000种,《中国冷背药材清源图鉴》共收录冷背药材851种,其中植物药材701种,动物药材117种,矿物药材33种。
其中植物类药材按其入药部位分为根及根茎类、茎及木本、树皮、叶、花、果及种子类、全草类、菌类、藻类、地衣树脂类及其他八大类。每一种寒背药材均有详细记载药材名称、别名、来源、溯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药性、性味、功能及相关注意事项。收录图片3000余张,均为原药材或经鉴别后的饮片,全高清,突出鉴别特征,标记鉴别要点。
为保证学术工作的科学严谨性和准确性,本书通过本草研究,从古代本草中梳理发展脉络,参考多个地方中药材标准,引用大量文献,包括最新的英文文献,厘清寒背药材的名称与实质。
例如,对猴胆的研究最早记载于《中华医典》。关于猴胆的来源,众说纷纭,早期认为猴胆是胃肠道结石或猕猴胆结石。书中引用香港浸会大学赵忠振教授2018年发表的英文文献,阐明猴胆是牛科动物印度山羊Capra盲肠内的结石。
本书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特色成果之一,通过本草的研究,在原始来源的基础上,图文并茂地突出冷贝药材的特点,为冷贝药材的鉴别提供依据。
安徽中医药大学叶兰兰
胡斌 编辑、制作
2018中国医院科技价值榜单出炉!王辰院士解读今年亮点(附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