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女兔帮

电影音乐制作团队 2024年“呵呵好”文旅快车驶向春天

更新时间:2025-02-08 18:02:53 浏览: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电影音乐制作团队 2024年“呵呵好”文旅快车驶向春天

本报记者 赖锐

对于匈牙利留学生唐梅·蒂米亚来说,2024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她正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山水画。 4月,她和同学一起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写生。暑假,她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杭州周浦改造乡村展厅空间。她用所见所闻作画,创作了《良渚写生》、《田园创作》、《落叶戏船》等中国画。她还计划用匈牙利语写文章,向匈牙利朋友介绍中国艺术。

2000年出生的唐梅从小就在匈牙利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画。长大后,她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如今,中匈文化在她的画笔下交融——唐梅以罗马尼亚民间传说和匈牙利音乐作品《世俗大合唱》为灵感,创作了同名山水画。画中她借鉴了春秋时期“鹿”字的书写方法,用古汉字代替了鹿的形象。 “你对古代文化的探索越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就越多。”在唐梅看来,艺术是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实践。

同样出生于2000年的赵连连是浙江杭州人。她拥有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年初,她作为交换生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学习。 “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在做3D建模和成像,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所以我和其他同学自然会讨论技术问题,互相学习。”赵连连说。 2月,赵连连在交流期间完成的影像作品在汉堡美术学院年展上展出。她用这些作品与其他艺术家和观众进行交流,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除了学习之外,赵连连还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她参观了路德维希博物馆、西班牙毕加索博物馆、法国蓬皮杜博物馆等100多家艺术博物馆和画廊。 “通过这次交流和学习,我不仅在专业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赵连连觉得艺术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可以打破界限。促进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将继续推广“留学美国”品牌。除原有的三个海外培训基地外,还将在保加利亚国立美术学院设立“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术研究中心(保加利亚)”,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英才”项目,更多中国美术学院师生赴海外研修;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留学生前来交流学习,中外艺术领域人才双向交流更加频繁。

旅游乡村:登上联合国舞台

本报记者 杨迅 刘发伟

木屋有序地点缀在青山之中,缭绕的薄雾给苗寨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时常可以看到游客在认真听导游讲解,或在“精准扶贫”标语旁拍照留念。冬天的乡村充满生机。

不久前,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村庄”名单,十八洞村等中国7个村庄入选。作为率先倡导精准扶贫的地方,十八洞村有“八山两田水,无地三尺平”。经过多年的文化旅游发展,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十八洞村第一书记龙克表示,目前,近一半的村民从事民宿、农家乐、餐饮、直播等文化旅游相关工作。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2023年,十八洞村接待游客8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74.5万元,带动周边地区3万多人就业和收入。

十八洞村的故事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村庄与国外的交流和互动也越来越多。 2023年,“十八洞”扶贫发展论坛在村里举办,汇聚了多国嘉宾。主论坛上,老挝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十八洞村与廷森村签署了建立“国际姐妹村”意向协议。如今,每个月都有国际友人前来见证十八洞村的发展成就,学习经验,体验苗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洞村还积极通过拍摄纪录片、宣传片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新面貌。十八洞村正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乡村发展新画卷的“窗口”。

苗绣扇、枕头、保健锤……在十八洞村的苗绣生产基地,各类苗绣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十八洞村苗绣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石顺连表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来到十八洞村,他们对苗绣手工艺品很感兴趣。 “苗绣上为什么要绣4只蝴蝶?” “蝴蝶是苗族的图腾,象征着福气临头、财源广进。” “为什么扇子上的图案是花鸟呢?” “鸟鸣花开,寓意花鸟吉祥”……通过与外国游客的交流,石舜莲和绣娘们也在传播中国文化。

2023年,该村苗绣企业将实现产值50万元。如今,苗绣作品已作为礼品出口到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等国家。石舜连的合作社还带动了附近的马鞍村致富。新的一年,她希望更多附近村庄的妇女加入到苗绣工艺品的制作中来,让苗绣被更多的外国游客所认识和喜爱。

新年将至,展望未来,龙克表示,十八洞村将继续推动农业、旅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人民共同富裕,走全面乡村振兴之路。振兴。

中外展会:搭建“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记者 邹雅婷

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东方与西方: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展览上,一幅《威尼斯城市地图》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这幅版画是现存最早的大城市鸟瞰图之一。描绘了宽阔的广场、鳞次栉比的建筑、港口运河中成群的船只,凸显了这个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与强大。

为纪念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今年4月,上海博物馆与威尼斯市博物馆基金会在威尼斯博物馆联合举办“马可·波罗的世界:13世纪威尼斯商人”展览。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宫“旅行”展览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11月,“东方与西方: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意大利策展人重新策划,在上海揭幕。

“在意大利举办的展览侧重于马可波罗的旅行经历和威尼斯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展览则以马可波罗为起点,讲述13至15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故事。上海博物馆研究中心会员、中方策展人王悦介绍,“东西方”展览汇集了中意两国28个文化、博物馆机构的204件(套)展品,包括文献、版画、丝织品等。 、玻璃器皿、钱币、瓷器、建筑构件等种类,其中大部分意大利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展出。

来自水城的马可·波罗对桥梁情有独钟。他在游记中称中国的卢沟桥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石桥”。展厅内多处运用桥梁元素,连接东西方商品的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本次展览得到了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和威尼斯大学的大力支持。威尼斯大学校长、著名汉学家李继雅帮助我们做了很多传播工作。她在威尼斯大学学习中国哲学。复旦大学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善于以适应中意两国文化背景的方式推动合作。”王悦说。

展览不仅呈现精美的文物,还用动画的方式还原了繁华的威尼斯、波澜壮阔的元朝,以及马可波罗眼中世外桃源般的杭州。 “展览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包括文物的解读、场景的搭建、画面的搭配等。”王悦告诉记者,意大利都灵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参观完展览后评价,展厅中使用的教堂背景图片非常符合史实。

2024年,上海博物馆将共举办5场国际合作展。其中“金字塔顶端:古埃及文明展”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出口展。四个多月以来,已接待购票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成为热门“现象”。展览。

据介绍,2025年,上海博物馆将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OLA美术馆等境外文化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古代漆器、青铜器展览。 、和现代印象派艺术作品,为广大观众提供古今作品。一场中西交融的文化艺术盛宴。

中国游戏:引起全球玩家共鸣

记者 郑娜

《黑神话:悟空》无疑是2024年最受瞩目的文化IP之一。

12月13日,被誉为“游戏界奥斯卡”的游戏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荣获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奖和玩家心声奖。游戏策划负责人姜柏存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这是东方神话的光辉。

《黑神话:悟空》由中国游戏开发商“游戏科学”历时6年开发。是一款根据中国经典《西游记》改编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中,玩家扮演“命运之人”,踏上充满奇幻传奇的西游之旅,以探寻过去传说的真相。逼真的人物、炫酷的动作、紧凑的剧情、华丽逼真的画面,为玩家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西游世界。

今年夏天,《黑神话:悟空》一经问世,就在全球掀起“旋风”。发售首日,该游戏就登上了Steam等多个游戏平台销量榜的榜首。 “我非常喜欢《黑神话:悟空》,玩过好几遍了。这是一款经得起反复玩的游戏,每次玩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收获。”日本留华青年大津幸树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黑神话:悟空》作为中国第一款3A游戏,与欧美日游戏相比并不逊色,而最吸引外国人的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

在海外游戏论坛上,不少玩家一边玩游戏一边阅读《西游记》,研究中国神话体系,用自己的方式走近这个东方故事。不少外国友人也“随悟空游历中国”,在游戏中探访山西晋城玉皇寺、杭州灵隐寺、重庆大足石刻等中国古建筑,探寻陕北说书人,重温《西游记》。开启一场随时可以带走的“东游记”。

外交部发言人林健表示,中国游戏“普及了互联网”,为大家打开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引发了世界各地玩家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两国之间的双向旅行。不同的文明。

“游戏是优秀文化的新容器、拉动文化消费的新触点、引领文化生态创新的新变量。”在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国音像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敖然表示,游戏作为“新触点”,正在有效“激活”文化生态循环。

“《黑神话:悟空》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嘉善分析称,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开始产生IP矩阵规模效应,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文艺作品和产品大部分都能达到IP矩阵规模效应。通过IP模式延伸产业链意义。相信在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未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传神地传播到海外。

电影“出海”:观众范围不断扩大

记者 苗春

电影音乐制作团队 2024年“呵呵好”文旅快车驶向春天(图1)

截至2024年11月,《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外发行已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法国首映当天位居欧洲票房第一。法国新闻台BFMTV报道称:“这部电影是票房奇迹,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流浪地球2》,迄今为止已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海外票房过亿元。

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沉没》入围第97届美国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奖和英国学院电影奖,并在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出售发行权。该片在海外影坛获得广泛好评,美国《好莱坞报道者》称其为“一部用影像铭刻历史的深情杰作”。

此外,动画电影《熊熊之熊与我》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将进一步在海外发行。

据统计,2024年,中国将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电影节,还将在香港、法国戛纳、安纳西、第45届美国电影市场设立中国电影联合展台展示中国电影发展成就。 。

中国影业是中国主要的国产电影海外发行商。其国际发行负责人、副总裁赵林表示,公司已在全球多地建立了成熟的电影直接发行网络和版权销售网络,将90多部华语电影推向国际市场。 2024年,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全球重点票房市场,中国上映的贺岁口碑电影《二十条》和暑期档票房冠军《抓娃娃》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收入都达到了数百万美元。树立了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

《年会停不下来》《走走停停》《独自走在月球》《你好,李焕英》等影片的海外发行商表示,这些影片已在美国影院上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海外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对这些中国电影普遍给予正面评价,海外华人更乐意在海外及时欣赏到国产大片。

考虑到海外观众与国内观众审美文化期待的差异,华语电影的海外发行需要精准的受众分析,往往采取本土合作策略,优先在华语接受度高的地区进行推广——语言电影。 《里斯本丸号沉没》联合制片人李岩表示,团队通过本地化翻译、与国际电影节合作、举办特别活动等方式逐步扩大受众群体。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外上映的成功,展现了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潜力和前景,也给了我们电影工作者信心。” 《封神》系列电影制片人罗珊珊说道。

赵林表示,中国影业未来将加大国际项目的筛选和开发力度,推出更多符合国际市场观众需求的题材类型,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一些海外发行商强调,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需要更多适合海外市场的影片,需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发行渠道。

海外汉学:助力“了解中华文明”

本报记者 黄景伟

艾森是一位来自伊朗的年轻学者,他在中国生活了15年多。多年来,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践行者。

他原本学的是计算机软件工程,但因为朋友车祸后接受针灸治疗的经历,对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如今,艾森致力于中国文化相关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翻译介绍《黄帝内经》、《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探索交流历史上的中国古代文明与波斯文明之间,向波斯语世界介绍新时代中国的扶贫经验……他用自己的翻译成果向伊朗人介绍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读者,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

“我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这些经典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翻译工作,希望更多的伊朗民众有机会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这将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艾森说。

时隔四年再次来到中国,美国汉学家玛丽·克莱尔·图齐(中文名苏独玉)“有回家的感觉”。她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与音乐人类学系第一位专门研究“花卉学”的学者。主要研究中国民歌、旅游文化遗产音乐、中国电影音乐。她还被青海当地民谣歌手收录在《花儿》歌词中,演绎了一段关于“印第安白牡丹”的故事。

在课堂上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教授“花儿”,在美国当地民俗节日推广“花儿”,推出自己的民俗研究成果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苏独愚一直从事民俗学研究,致力于将中国“花儿”民歌推向世界。 “今天,中国很多学者都在关注民俗,并且不断深化研究方法和理论。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等, “她说。

艾森、苏独愚等海外汉学家正在成为帮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他们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奏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声。 。

网络热门文章: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争相“入圈”

本报记者 张鹏宇

《斗罗大陆》、《庆余年》、《全职高手》、《我们住在南京》……这些中国读者熟悉的网络文学作品最近找到了“新家”。今年11月,大英图书馆宣布将10部中文网络文学作品纳入其中文馆藏。这是自2022年以来第二次有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图书馆收录。大英图书馆首席运营官贾斯·拉伊表示,这样的藏书合作可以让图书馆的藏书更加多元化,给英国读者带来新鲜的体验。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稳步迈出步伐,海外读者“圈粉”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网络文学中的诗、歌、乐、棋、书、画等中国文化元素让读者耳目一新。”俄罗斯Eksmo出版集团出版人达里娅·库兹涅佐娃表示,该机构出版的中国网络文学品类丰富。包括言情小说、仙侠小说、悬疑小说、考古悬疑小说等,受到市场热烈反响。

在海外,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受到年轻创作者的关注。尼日利亚2000后网络作家“魔匠”是中国网络作家“谷真人”的粉丝。 “说实话,在看中国网络小说之前,我对中国文学一无所知。”他说,阅读中国网络文学提高了他写长文章的能力。中国作家的作品时空结构多样丰富,人物性格鲜明。海外网络文学平台搭建起中外创作者沟通的桥梁。许多海外网络文学作家从中国同行的创作中汲取经验和灵感。

道教、刺绣、茶艺、功夫……越来越多的海外作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一些海外作家直接用中文命名人物,一些海外作家创作的作品在主题设置、文化符号上都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加拿大作家“青旋”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风”的名字,他的作品在写作模式上与中国网络文学一致。 “我什至会刻意在小说文案中加入一些东方奇幻元素。” “青玄”说道。加纳作家“荣耀之鹰”表示,在起点国际写作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光辉之鹰”的真名是露西亚。全职写作后,她的收入已经足够养活自己和家人了。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海外网络文学门户起点中文网已推出中国网络文学翻译作品约6000部,海外原创作品数量达到68万部,海外原创作家占比44.9%。万。 AI翻译助力多语言网络文学“出海”,IP全链全球共创模式升级,融入Z世代流行文化……中国网络文学日益成为世界一道靓丽的风景文化景观。

民俗文化:为小镇增添国际魅力

记者 朱进一

去广东佛山看龙舟赛和《拐弯漂流》,去福建泉州听一场正宗的高甲戏,去河北蔚县欣赏精彩的《蜀花》……今年,随着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行程从一线城市延伸到“宝镇”,追寻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并开启一段独特的文化之旅。

今年夏天,美籍华人青年游学团来到四川自贡,体验了灯笼制作、自贡扎染等沉浸式民间技艺。在中国彩灯博物馆,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用铁丝和丝带将灯笼组件固定在灯架上;在扎染练习中,孩子们用绳子将T恤扎成不同的形状,并使用靛蓝染料。染色图案,学习有2000多年历史的“四川戒”技艺。

“每到春节,美国的唐人街都会挂起灯笼来渲染节日气氛。”美籍华裔青少年郑嘉敏表示,通过参加中国制作灯笼游学,她对中国灯笼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支近200名学生的游学团队还前往四川德阳、乐山、眉山等地,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走访小镇,深入领略巴蜀文化。

支付宝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入境游客消费金额同比增长8倍。其中,入境消费增速领先的旅游目的地多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地方”,包括湖南湘西、云南丽江、浙江金华、广东潮州等。

除了鲜为人知的小镇,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为热门目的地增添了新的“文化”体验。

近年来,湖南张家界凭借壮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入境游客“必去”的热门目的地。今年前三季度,张家界共接待入境游客129.43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3.5亿美元,境外游客客源地达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张家界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来自德国、土耳其、新加坡等国的游客在绣娘的指导下,手中握着梭刀,踩着竹竿,略显陌生地操作着织布机。 “我们选择来张家界,原本只是想看看《阿凡达》拍摄地的真实面貌。没想到,这里的土家人热情友好,他们制作的土家锦‘西兰卡普’非常精致。” ”。德国游客米特谢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赴华旅游的主要目的。中国优质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正在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超级大国”。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过境免签政策的全面放宽和优化,外国游客可选择赴华旅游的目的地范围进一步扩大,民俗游、小镇游等“体验式旅游”将成为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策划:李芳

协调员:刘全罗兰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