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兔肉的习惯在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记载:“有兔有头,可用炮焚之。君子有酒,自言自献。” 意思是说,当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时,一道肥而不腻的烤野兔是最适合佐餐的菜肴。
汉代《厨师》石像(部分)现藏徐州汉画博物馆。
那么,兔子这么可爱,古代是偷偷做的还是辣的呢? 有多少种吃法?
啊,不,兔子太可爱了。 古代它们是如何从餐桌走上神坛的呢?
清代《归虚升平》年画《儿童中秋祭兔爷》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以前,由于对兔子缺乏了解,人们认为兔子只有雌性,没有雄性。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兔子“望月而怀孕,口中吐卵”。 母兔只看月亮就能怀孕,连高科技都做不到,这简直太离谱了,而口吐更离谱。 而“兔子”就是兔子的由来。
这种观点在汉代得到了纠正。 《木兰词》中有句“公兔脚痒,母兔眼迷离”。 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科学的辨别兔子雌雄的方法。
现当代马进《两只兔子》
我国在东汉时期就大规模驯养兔子。 从此,人们开始对兔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人饲养兔子最初只是为了祭祀、狩猎和娱乐。 随着饲养规模逐渐扩大,兔被用于食品、医药、制笔、制衣帽等领域,形成食用兔、毛皮兔、宠物兔三大类。
由于兔子形象可爱,性格温顺,所以人们非常喜欢它们。 对于不缺乏想象力的古人来说,自然有一些与兔子有关的神话传说。
古人认为兔子是一种瑞兽,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首先,兔子的繁殖力极强。 在古代,兔子经常作为许多孩子和吉祥物的吉祥物出现。
其次,明代以前只有野兔,主要是土色草兔。 白兔和红兔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非常罕见,因此有一些关于它们的超自然属性的理论。 他们相信“红兔吉祥,白兔招祥”。
故《明史》记载:“辛卯(嘉靖)三月四十一春,有白兔生婴,吏请寺通报寺,(嘉靖帝)答应了,群臣纷纷表示祝贺。” 一只小白兔诞生了。 妈的,全国都在庆祝。 于是不知不觉中,兔子从食物和宠物变成了西王母的“工作兔”。
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汉画像
石墓门楣西王母像局部(拓片)
玉兔陪伴嫦娥仙子在月宫
唐代月宫铜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兔爷”、“兔神”。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件清末泥兔人像。
兔爷崇拜始于明代。 相传明朝年间,京城爆发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消灭瘟疫。 神兔穿上人装,伪装成人类,骑着各种坐骑、鞭马挨家挨户送药,直到瘟疫被清除,月中才回来。
后来,当人们得知是嫦娥和炼药玉兔在月中央拯救了大家后,出于感激之情,开始崇拜这位“兔神”。
清代《归虚升平》年画局部《儿童中秋祭兔爷》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来,兔子的形象被提升到了神兽的层面。 宋代石普济在《六十五歌》二十八节中写道“金乌西落,玉兔东起”,描写了日落和月出。 可见,玉兔是与神鸟金乌齐名的神兽。
从人类最早的捕食,到驯化和欣赏,再到崇拜和艺术作品,兔文化愈演愈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秋文化、生肖文化等,兔存在。
陕西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唐代十二生肖俑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饲料︱ 谭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