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女兔帮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构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更新时间:2025-02-11 08:24:20 浏览: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构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构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瑰宝,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当下,中医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有1200个品种。全国种植的中药材年产量约200万吨,中药材年物流量约1700万吨。

据中研网数据显示,中药材市场交易额由2018年的1518.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25.2亿元,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1年底中药材市场交易额将接近2000亿元。然而中药材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药材劣质等问题。

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主任、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在兴认为,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采取措施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中药材行为,但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中药材传统、落后的流通模式没有改变。加快建立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在流通组织方式、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养护技术、管理法规和相关标准等方面实现根本性变革,是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中药材既是农产品,又是生产中药材、中成药的原料,种植中药材是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农民是我国中药材种植的主体,专业市场是中药材流通的主要渠道,个体商户和中小企业是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流通基本处于“小、散、差”状态,无论是种植生产还是流通经营都存在不少问题。种植生产环节中突出的问题有: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农药含量超标,成分含量不符合《药典》要求,非药用部位或杂质过多,生长年限不足,导致有效成分不符合标准;流通环节中突出的问题有:非法染色、增重其他成分、提取后再流通、假冒伪劣、不同品种混用、贮存不当引起虫蛀霉变,或硫磺、磷化铝熏蒸过量等。

上述突出问题产生和造成的原因是:农户分散种植、分散加工,药材种植户和个体经营者(药贩)分散储存(私藏),广大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对药品进行分散经营、分散储存和维护;面对这种分散小生产、小型企业的产业结构,国家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缺乏长效的治理机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了三次重大改革:

1995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印发中药材市场整顿规范的通知》。整顿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杜绝假劣中药材流入市场”的整顿目标。

2003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希望通过实施中药材GAP认证,有效控制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但实施效果仍不理想,据调查,目前采用GAP生产加工的中药材不足10%。2016年2月3日,GAP认证取消。

2012年起,商务部在部分地区开展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下发了《关于2012年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的通知》和《关于重点中药材品种流通分析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全国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和追溯门户网站。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但中药材流通追溯试点工作反映出三个问题:药材产地来源真实信息难以追溯(市场交易集中,种植、初加工分散);追溯信息不全面(初加工、贮存、养护信息缺失);长效追溯机制有待完善(追溯未与物流、销售挂钩)。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媒体参与的暗访检查组对一些专业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揭露出中药材被加重、染色、掺假,甚至冒充真品销售、提取药渣等现象,手段多种多样,令人震惊。此外,有关部门还多次对饮片厂、中成药厂进行飞行检查,发现部分工厂使用不合格药材进行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群众用药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隐患,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来解决目前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和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中药材不可能像烟草一样实行垄断,既然是农副产品,就只能通过标准、政策、法规来管理,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优势,充分调研、宣传标准、落实政策、推动改革。

国家政策鼓励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

2014年12月,商务部发布《关于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为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中药材交易主体和加工包装、仓储验收、保管、养护等各环节信息实现电子化管理,并与流通追溯体系无缝对接”。

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十二部委《中药材保护发展规划(2015—2020年)》,要求“构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建设现代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引导生产者与销售者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养殖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流通环节中药材标准化集中仓储率达到70%”。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构建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图1)

2016年5月,商务部发布《国家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南》,明确了中药材物流基地四大服务功能(初加工与包装服务、仓储管理与专业维修、质量检测与流通追溯、销售与融资服务),提出了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的五项原则要求,明确了物流基地建设主体应具备的专业条件和咨询、论证、认证的行业自律机制,并按照“政府引导、协会组织推动、企业自主建设”的原则,授权中国仓储协会、中药协会组织开展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的咨询、论证和认证工作。

2016年12月,国家颁布《中医药法》,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制度”;“中药材的采集、贮藏和初加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规定”。

2016年12月29日,商务部制定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集初加工与包装、仓储与养护、物流配送与追溯管理为一体的现代中药材物流体系,提高中药材物流的组织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如何实现?

作为主管药品流通的职能部门,商务部“十二五”期间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在18个省市建设了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创建了7个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平台、1个中药材现代物流示范企业。

2013年初,商务部委托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药协会开展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课题研究,项目组经过专家评审,完成并批准了《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报告中,研究组建议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5个中药材仓储基地,新建中药材公共仓库200万平方米。

为落实上述法规、规划、指导意见和指引,中国仓储协会、中药协会自2014年起成立了中药材仓储分会,成立了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咨询评估与自律管理办法》,提出了《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区域布局建议方案》,连续5年举办中国中药材物流大会,参会人数近5000人,举办6期标准化培训班,参加培训近1000人次,发布签署了《全国中药材物流行业自律公约》。

因此可以说,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委托和指导下,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文件为指导,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华中药学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共同组织推动,联合多家中医药行业组织,通过建设国家中药材物流基地,以及建立相关标准、完善法律法规、协调相关政策等措施,推动中药材集中仓储,使中药材流通趋于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最终实现中药材品质变革,提升中药材产业。

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材流通环节质量,保证中药材生产、流通全程可追溯,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落后的交易模式,破除“药毁中药”的魔咒。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解决五个“难解”问题:初加工分散、仓储分散、包装标签不规范、硫磺和磷化铝熏蒸、内生性、长效性追溯机制。

全国中医药物流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据了解,2014年至今5年来,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在三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5+2+1”标准由中国仓储协会、中药协会、世界中药联合会制定。商务部先后发布《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SB/T 11094-2014)、《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SB/T 11095-2014)、《中药材气调控制与维护技术规范》(SB/T 11182-2017)、《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SB/T 11183-2017)5项行业标准。正在组织制定国家标准《中药材物流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追溯管理规范》和国际标准《中药材流通规格等级标准》。

二是根据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研究和与部分省市区有关部门协商,拟在全国中药材主产区规划建设90余个中药材物流基地(含部分配送中心)。目前,共计82个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方案已征求意见、论证、审查并实施。公司已投资22.9亿元建设20个中药材物流实验基地并投入运营,已建成专业化仓库93万平方米、生产加工网点120个,在建仓库面积已达264万平方米。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全国12个省市区(安徽、河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陕西、贵州、新疆、上海、宁夏、北京)已完成基地申报工作,审核批准基地82个,基地总仓储面积342.3万平方米,可储存药材378.4万吨,已建成初加工基地440余个,总投资约131亿元,已完成建设任务80%以上,预计再过1-2年,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规划目标将全面完成。

三是建设“全国中医药物流信息公共管理平台”,20个试点基地投入运行。预计商务部规划的88个物流基地将全部建成,企业投资约200亿元。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材流通产业发展委员会牵头、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药材仓储分会支持的“世界中药材电子交易服务平台”()于2019年9月正式上线。按照“共商共建共享互通”原则,凸显“可信、世界**、基地化、可追溯、质量保障”的平台优势,打造全球优质道地中药材电子交易、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质检追溯、云仓储和大数据服务体系,形成全国88个道地中药材物流基地组成的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服务于中医药领域,为中医药领域提供质量追溯保障、检测、标准化包装、养护、仓储等一站式道地中药材、中药饮片电子交易服务,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提供指导和管理的真实信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按照国家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奋力拼搏,继续努力,动员和组织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尽快落实尚未申报基地的建设单位,全面完成基地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