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女兔帮

刘宏伟专栏: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四)

更新时间:2025-02-11 06:01:26 浏览:

刘宏伟专栏: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四)

刘宏伟专栏: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上)←←←(点击阅读)

刘宏伟专栏: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下)←←←(点击阅读)

刘宏伟专栏: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三)←←←(点击阅读)

据统计,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9000多万亩。我把全国各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进行了收集整理,并按照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小进行了排序。前三篇披露了第1至第15个省份,今天披露第16至第20个省份,仅供大家参考。

图1、2012年11月27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左四)陪同下参观中医世界总部,笔者(右一)全程参与。

第十六名:内蒙古

2022年内蒙古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32.5万亩,主要品种有肉苁蓉、桔梗、芍药等,这里虽然地大物博,但毕竟是游牧地区,农耕并不是强项。

1.内蒙古中药材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独特,土壤类型多样,昼夜温差大,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据药典记载,该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有1198种,其中藻类2种,真菌68种,地衣9种,苔藓11种,蕨类38种,种子植物1070种。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道地药材产区”、“西北道地药材产区”和“华北道地药材产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种植面积如下:

1.东北道地药材产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是内蒙古中药材主产区。2022年种植面积约158.3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8.1%。主要有黄芪、水飞蓟、桔梗、苦参、赤芍、白术、北沙参、牛膝等。

2.华北道地药材产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等地,种植面积约20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8.6%。主要药材有黄芪、黄芩、党参、柴胡、秦艽等。

3.西北道地药材产区:包括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种植面积约54.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3.3%。主要产品有肉苁蓉、锁阳、甘草、枸杞等。

4、内蒙古种植面积**的十大中药材:1号、肉苁蓉,种植面积25万亩;2号、黄芪,种植面积12.4万亩;3号、桔梗,种植面积11.71万亩;4号、甘草,种植面积9.95万亩;5号、黄芩,种植面积6.42万亩;6号、防风,种植面积5.53万亩;7号、牛膝,种植面积5.14万亩;8号、白芍药,种植面积4.9万亩; 9号、白术,种植面积4.56万亩;10号、沙参,种植面积3.3万亩。以上1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合计88.91万亩(此数据为2021年)。

二、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蒙药产业发展,制定了相关规划和政策。

1.《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规划》:该规划涉及中药材(蒙药材)产业等特色作物发展,并在生产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产地加工仓储、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给予支持。

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蒙药材)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中药材(蒙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

三、内蒙古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

1)药材种类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独特,土壤类型多样,昼夜温差大,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全区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有1198种。

2)历史文化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蒙医药”和“蒙药”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是一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医学学科,在我国民族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3)优质药材: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一些品质优良、含量较高的药材,如赤峰桔梗,以色泽洁白、条索长、根叉少、口感好而闻名,品质居全国**,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赤峰北沙参,以条索长、色泽洁白、口感纯正为特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

4)产业基础好: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中蒙药材种植基地,赤峰市被誉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近年来,内蒙古通过改进种植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了药材产量和质量。同时,当地还加大中药材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平台载体培育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5)政策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支持等,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内蒙古自治区中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有望实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2:2020年8月2日,笔者在中药材专家李耕云的陪同下,参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王叶地甘草道地基地

第十七名:河北

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5月发布的信息,2023年河北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将新增11万亩,发展到225万亩,新增5000亩以上示范园区2个,新增道地中药材基地1个,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5%。

1. 河北省中药材资源

河北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1716种,其中常年种植的有120种,道地药材30余种。

1、“河北十大名药”是指河北省十大地道中药材,包括酸枣仁、连翘、金银花、杏仁、黄芩、柴胡、瓜蒌、山楂、白术、知母。这些药材在河北省栽培历史悠久,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河北十大药材”产业主要县及种植区:枣子(邢台市新都区、内丘、临城、赞皇等地30万亩)、连翘(涉县、武安、井陉等地32万亩)、金银花(巨鹿市25万亩)、苦杏(平泉、丰宁等地30万亩)、黄芩(滦平、宽城等地25万亩)、柴胡(涉县、康保等地10万亩)、天花粉(安国4千亩)、山楂(兴隆、清河等地21万亩)等),苍术(隆华、青龙等地7万亩)、知母(潍县5000亩);另外还有山药18万亩、黄芩18万亩、防风6万亩。

3.特色药材产业县域:八大旗药(安国市)、艾蒿(馆陶、任丘市)、桑葚(泊头市)、赤芍(赤城市)、王不留行(内丘市)、半夏(安国市)、丹参(灵寿市)、防风(潍县)。

二、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政策支持:河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优化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品种、构建繁育体系、推进生产仓储物流建设等。

2、产业布局优化:形成了“两带三区”的产业格局,即燕山、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和冀中平原、济南平原、坝上高原中药材产区。近年来,河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22年达到210万亩,比三年前增加了90万亩。

3.道地药材优势明显:省重点培育连翘、酸枣仁、金银花、白术四大品种,市县因地制宜发展其他道地小品种,建设道地药材精品示范园区,提升市场竞争力。

4、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种植、加工到仓储、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产业附加值逐步提高。品种保护、育种、推广、供应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良种育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5.科技引领创新:支持科技研发,重点抓品种选育,培育高含量、高产、抗逆等突破性新品种,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完善智能化生产体系,建设中药材循证医学研究中心。

6.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河北省积极推行中药材GAP标准化种植管理,加强鲜切中药材管理等,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药材品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努力打造“河北医药”品牌。

7.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成果展示、招商推介、基地观摩、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搭建中药材产业合作交流的国际化、专业化平台,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助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中药强省建设。

8.康养与旅游融合:开发“中医药+”优质康养线路和“体验园区”、“健康村”,推动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来看,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在政策扶持、区域布局、品种选育、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将继续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全面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

图3:2018年1月20日,笔者在紫东药业总经理石凤国的陪同下,参观秦皇岛市青龙县五味子基地

第十八名:安徽

刘宏伟专栏:各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四)(图1)

安徽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左右,年产量72万吨,已形成皖北、皖西、皖南三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十大皖药”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以上。

1. 安徽省中药资源

安徽省地处两大气候带过渡区,地形地貌多样,药材资源极其丰富,已查明中药材3578种,其中植物药材2904种,动物药材526种,矿物药材92种,其他56种,居华东地区**、全国第六位。

安徽省传统道地药材有:铜陵凤丹皮、玄木瓜、楚菊花、薄柏芍;有“安徽十大名药”霍山石斛、灵芝、薄柏芍、黄精、茯苓、玄木瓜、菊花、牡丹皮、短雪柳、桔梗;还有天麻、太子参、前胡、葛根、鹅不食子等中药材。安徽省已形成以亳州、阜阳等地为皖北大宗中药材主要生产基地,六安、安庆等地为皖西大别山地区绿色中药材主要生产基地,黄山、宣城、池州等地为南部山区特色中药材主要生产基地的中药材产业布局。

二、安徽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有力: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中药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涵盖了中药种植、制剂加工、成品药制造、物流贸易、健康医疗、科教研发等各个领域,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283家,营业收入486.2亿元,同比增长14.9%,居全国前三位;规模以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08家,居全国**位,营业收入336.3亿元,约占全国的14.5%;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种有81个。2023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261.84亿元,同比增长29.81%,其中规模以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营业收入达189.07亿元,同比增长34.93%。

3、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亳州拥有全国**的药材专业市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日市场交易量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个,年成交额近百亿元。围绕中药材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整个亳州市及河南省阜阳市界首、太和及周边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交易、储运等产业经济带。

4.中药成品生产持续规范化: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283家,收入486.2亿元,同比增长14.9%,位居全国前三位;规模以上中药制剂饮片生产企业208家,居全国**位,收入336.3亿元,约占全国的14.5%;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中成药品种有81个。

5.中药材质量稳步提升:安徽省通过推进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加强中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中药材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中药材质量不断提高。

6.中医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安徽省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中医药产业“双招双引”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7.中药材市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安徽省通过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推动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等,不断推动中药材市场转型升级。

总体来看,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良好,预计未来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图4:笔者于2017年5月9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李星镇桔梗种植基地参观

第19名:海南

海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00万亩,年产值200多亿元。

1.海南省中药材资源

海南是我国**典型热带岛屿,自然环境独特,中药材资源丰富。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药库”。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海南有药用植物2462种,其中很多都是特有的、地道的。列入药典的有500种,抗癌植物有137种,已筛选的南药30余种。其中包括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天“四大南药”,还有沉香、降香、肉豆蔻、豆蔻、酢浆草、海巴戟天、紫珠、五倍子、广藿香等具有鲜明海南特色的南药。

海南省种植面积最多的十大中药材:**名、槟榔,种植面积178万亩。第二名、胡椒,种植面积33.5万亩。第三名、益智仁,种植面积21.5万亩。第四名、降香,种植面积15.1万亩。第五名、沉香,种植面积14.3万亩。第六名、牛大力,种植面积3.17万亩。第七名、巴戟天,种植面积2.25万亩。第八名、裸紫草,种植面积1.8万亩。第九名,莪术,种植面积3600亩。第十名,砂仁,种植面积3300亩。近年来,海南致力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随着海南经济、旅游、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也不断下降,预计到2023年底,海南岛中药材种植面积将降至200万亩以上。

2.海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政策措施。近年来,该省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振兴。

1.摸清资源状况:海南完成首次中药材资源普查,范围覆盖三沙市等全省19个市县,发现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02种,为中药材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支撑。

2.打造全产业链。海南省确定优先发展以沉香、桂皮为代表的特色南药材,构建集研发、种植、加工、贸易、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芳香药材全产业链体系。

3.推进地方原料药材标准化生产:全力推进地方原料药材标准化生产,扶持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的规模化中药品种,形成海南特色鲜明的南药、黎药产业。

4.加强黎医传承发展:海南将黎医纳入各项推动发展的重点规划,编撰相关著作,将黎医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0年,海南省中医院设立黎医门诊,2023年计划依托省中医院江东新院区建设黎医示范体验中心。

5.推动中药材产业国际化:海南将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促进中药材进出口,打造中药材进出口“中转站”和“集散地”。

6.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

7.培育龙头企业。海南培育引进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等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总之,海南省通过多种举措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旨在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窗口。

图5:近年来海南岛辣椒价格低迷,农民大幅减少种植。市场价格最近从25元涨到55元。2010年4月25日拍摄

第20名:吉林

2019年,吉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3.27万亩,产量11.57万吨,产值75.27亿元(暂无最新数据)。

1.吉林省中药材资源

吉林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长白山地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蕴藏着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全省有药材资源2790种,全国普查的363种药材中,吉林省有137种,占37.7%。其中人参、鹿茸等药材为地道药材。吉林人参产量占全国的60%,约占世界的40%,梅花鹿养殖数量约占全国的50%。主要道地药材有人参、西洋参、平贝母、五味子、淫羊藿、龙胆草、灵芝、白术、细辛、黄精、天麻、防风等。

吉林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分布东部山区、中部半山区、西部平原等地区。吉林省种植面积最多的十大中药材依次为:**、人参(含林参),种植面积134.4万亩;第二、五味子,种植面积7.5万亩;第三、西洋参,种植面积5.3万亩;第四、刺五加,种植面积4.47万亩;第五、川贝母,种植面积3.86万亩;第六、桔梗,种植面积3.41万亩;第七、茅苍术,种植面积2.52万亩;第八、细辛,种植面积1.86万亩;第九、黄芪,种植面积1.5万亩、第十位为白芍,种植面积1.37万亩,以上10个中药材总种植面积为166.19万亩。

2.吉林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中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吉林省也在积极推进中药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中药质量安全水平。

1.政策支持:为了促进中国药物材料行业的发展,吉林省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例如“促进人参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意见”和“实施意见有关促进中国药物的遗传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促进中国药物的培养材料的植物,包括培养媒介的材料,包括培养媒介的植物,并支持中国药物的植物,培养了中国药物的植物,并促进了中国药物的植物,并促进了中国药物的植物。这些政策措施为中国药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工业发展:在种植方面,我们在加工方面促进了标准化的种植和高质量的生产;

3.技术创新:吉林省继续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学和技术成就的转变,促进工业,学术界和研究的整合,并提高科学和技术服务的水平,例如,汤胡·霍阿·霍尔特·兴文化研究所提供了许多科学研究材料的材料。

4.企业开发:吉林省已经组成了由汤武()领导的一群中国医学企业,其中有410家中药企业,汤加人城市有141个中医企业,占中国传统企业的34%,占中国药物的重要作用。

5.工业链的扩展:吉林省积极扩展中国药物产业链,并通过支持企业建立中药材料种植基础并对生态种植模型进行研究,从而增加了产品。

总体而言,吉林省拥有丰富的中国药物资源,并在未来拥有良好的发展基金会和政策支持,随着中国药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预计中国药物材料的种植,加工和研发将取得更大的结果。

图6:2016年6月4日,作者参观了尼比亚自治区的 行业下的野生人参植物基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