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藏族传统音乐
原创音乐家联盟
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的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人口10万(1982年统计)。信仰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维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维藏方言地区包括西藏全境(昌都地区除外);康方言地区包括四川甘孜地区、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地区、青海玉树地区;安多方言地区包括青海海南、黄南、海西、海北、果洛等地区,四川阿坝州、甘肃甘南州。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和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可分为五类: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义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和音乐类型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仅仅一山一水之隔,人们的语言和音乐形式就会有所不同。宗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音乐、舞蹈羌姆、寺庙器乐等;噶尔古典音乐仅在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流传。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中央制作的民歌包括山歌(田园歌曲)、劳动歌曲、情歌、风俗歌曲、经歌等。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歌词内容广泛,有歌颂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歌颂妇女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团圆、祈福吉祥和宗教信仰等。
1. 民歌
藏区称“拉鲁”,康区称“鲁”,安多地区称“勒”。这是一首在山野间自由传唱的歌曲。民歌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大,音调长而高,富有高原特色。安多地区的民歌当地人又称九曲。牧歌流行于牧区,与民歌具有相似的特点。民歌、田园歌曲的曲调种类繁多,其结构多为上下句形式。常用的是豫、筝、商、宫五声(或六声)。甘孜民歌《阿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劳动之歌
藏语称“乐谢”,种类很多。几乎所有类型的劳动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如收割大麦、挖土、挖墙等;劳动歌曲有独唱、合唱、领唱等形式。
2.情歌
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安多地区称“来”,义藏地区称“嘎鲁”。有的情歌比较深情,有的则比较开放自由,接近民歌的风格。情茶歌藏语称“克甲”,流行于中甸、云南等地。这是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喝茶表达爱情时所唱的歌曲。包括问候歌、入场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歌曲等.
3. 自定义歌曲
包括酒歌、情歌、婚歌、箭歌、送别歌等。
①饮酒歌。藏语称“羌邪”,流传于藏区各地。它是在节日聚会的祝酒期间演唱的。安多地区的“泽柔”和甘南地区的“蒙古包”都属于饮酒歌曲的范畴。各地酒歌的演唱风格各有不同。有的边唱边跳,有的只唱歌不跳舞。音乐欢快热烈,多为宫廷调式。此类歌曲的种类很多,有情歌、婚歌、箭歌、送别歌等。
2、藏戏
藏戏包括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那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四种。每种戏曲在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藏族藏戏和安多藏戏流传广泛,影响较大。藏戏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寺落成典礼上,艺术家们将藏族民间舞蹈与佛教故事结合成哑剧式的舞蹈仪式。过去,藏戏在广场上演出,只有鼓、钹等伴奏,演员用人声作为和声。藏戏的传统结构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敦”,是开场白;第二部分“对”,是该剧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扎西》是片尾祈福歌舞。藏戏有几十种唱腔,有些旋律是相似的。反旋律式、悲剧式、民歌式演唱是通用的演唱风格,可以用于任何剧目和人物。歌词大多由7至9个字一句组成,每两句为一段。
3.器乐
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弦乐器有扎木年、扬琴;弦乐器有牛角胡、铁琴、玄卡、胡琴、热马琴等;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小号、唢呐等。铜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击乐器有大鼓、热巴鼓、大马鼓、巴郎鼓、锣、钹、弦钟等,其中以贾木涅、牛角胡、大号、竖笛**特色。 是一把六弦琴,据说已有600至700年的历史。是对雪、囊马、扎木涅等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牛角胡,藏语称“比旺”或“比勇”,形状与二胡相似,但琴管采用牛角制成,主要用作弦乐和哲嘎的伴奏。由于弓短,所以旋律中的长音符全部演奏为八分音符的谐音重复,并在弱拍上加入大二度或小三度,形成弦子音乐的旋律。主要特点。牧区流行竖笛、骨笛。竖笛是木制的,骨笛是用鹰或羊腿骨制成的。它音域高、音量小、音调高。常用来演奏田园曲调。大号,藏语称“通琴”,由铜制成,管内无孔,长约3米,下端有一个大口。它可以吹出基音和五泛音。它体积庞大,多用于寺庙祭祀活动和藏戏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