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女兔帮

郭思达:舞剧音乐创作“加补丁”是大忌

更新时间:2025-02-09 01:04:36 浏览: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舞剧音乐创作“加补丁”是大忌

近年来,作曲家郭思达在舞剧音乐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6月29日至7月2日,国家大剧院与宁波演艺集团联合制作的原创舞剧《仙星海》在国家大剧院完成第三轮演出。该剧的作曲家是郭思达。

6月6日,郭思达作曲的另一部当代舞剧《深爱你》在上海上演,并参加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去年,他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的舞剧《直到那时》也在国家大剧院再次上演。事实上,郭思达是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代表作品的作曲家。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创作,始终忠于其最初的目的。 “创作歌曲时,首先要明确音乐的主题和风格,并贯穿始终。”

作曲家的创作“遍地开花”

郭思达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为许多重要纪念活动创作音乐。 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仪式上,郭思达的小号独奏《使命》在汶川映秀镇漩口中学废墟上奏响。音乐轻柔低沉,让人落泪,难忘; 2017年,他对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进行了改造,创作了《升旗号》,此后每月1日的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现场表演;每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都会上演郭思达为献花仪式创作的《公祭》。 2019年,郭思达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阅兵音乐总监,带领年轻的创作团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创作了多首新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其中《东风进行曲》就是他创作的。

在影视音乐和舞台音乐创作领域,郭思达也算得上是一位“遍地开花”的作曲家。为电影《天空之王》、《浪漫之死》、《巅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欢乐颂》(4、5)、同时还参与创作了舞剧《水月洛神》、《朱鹮》、《记忆深处》、 《梁祝》、《青衣》等多部音乐剧。其中,舞剧《朱鹮》的片段还登上了2021年央视春晚的舞台。

2020年,郭思达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Gstar音乐工作室”,更加专注于舞台和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

舞剧作曲家和导演需要有默契

郭思达表示,与音乐剧、歌剧相比,舞剧的文学剧本往往只有几页长,而且大多是有意的文字,因此作曲家对作品的理解往往非常抽象。目前,在大多数舞剧创作中,音乐是第一位的,然后在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舞美、舞台和灯光的设计。正因为如此,舞剧作曲家对作品的投入远多于影视音乐的创作。这也是郭思达喜欢创作舞剧音乐的原因。 “作曲家对作品的掌控度较高,整个作品的气质、风格都是作曲家首先设计的。”而一部舞剧作品的成功要想达到非常高的默契,需要作曲家、导演和创作团队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艺术追求。郭思达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大家熟悉的舞剧中,导演和作曲家都有固定的配对或者是长期的合作。郭思达合作最多的导演是佟瑞瑞。 《朱鹮》《记忆里面》《直到那时》《水月洛神》都是两人合作的舞剧。

“接手舞剧创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和导演一起‘磨练’剧本,充分分析和架构作品。”在音乐创作初期,郭思达通常会设计两到三个方向,供导演和整个团队共同评判和选择。 。 “作品的风格定位是最重要的,如果音乐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且顺利的话,其他作品就会顺利进行。”与佟蕊蕊合作时,郭思达通常会把完成的音乐样本发给导演,导演、编舞和舞者都会一起聆听和排练。 “佟导不会只是听音乐会然后提问,她会先带领舞蹈队一起感受音乐,然后通过练习和沉淀来提问。”郭思达经常收到导演发来的排练片段,或者去排练厅去看导演试镜。

郭思达:舞剧音乐创作“加补丁”是大忌(图1)

郭思达创作时习惯于按顺序逐段书写。 “这样,情感是连续的、叠加的,结构就清晰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特殊情况。例如,如果演员有其他工作要做,作曲家就会调整音乐创作的顺序,以配合舞者的排练时间。一般来说,群舞段落的音乐会更注重节奏。多人舞蹈的节奏是舞者动作配合的基础。在个人段落和双人舞段落中,可以弱化节奏,给舞者更多的自由和发挥空间;根据音乐结构的需要,留白也是一种处理音乐的方式,它会让音乐的结构和层次的对比更加强烈。静与动之间,舞者和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和宣泄。

风格应始终保持一致

当一些观众走出舞剧《》的演出时,他们对最后没有听到原版《》感到“失望”。郭思达表示,其实在工作审查阶段,相关领导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但他和肖向荣主任都坚信,工作作风的统一至关重要。郭思达透露,在《冼星海》的创作过程中,整个团队还尝试将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的《救国军歌》、《游击军歌》等作品加入冼星海的《延安歌》中。一段,最后加上“黄河”。 “将不同时代的音乐放在一起,就像给一部完整的作品打补丁,与整部作品的气质不符。”最终,郭思达拆散了《黄河大合唱》。 ”并将其放入作品的每个段落中,其主题和动机在剧中音乐中无所不在。例如,有的地方使用了第一句的三声,有的地方则使用了句子的节奏使用“黄河在咆哮”,使整部作品始终围绕着“黄河”的音乐动机展开,而当《黄河大合唱》以抒情版本出现时,观众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最后,既是致敬,也是回忆。

除了贯穿始终的“黄河”主题外,“海”的音乐主题也贯穿舞剧《冼星海》的前半段。冼星海出生于澳门,长于广东。留学归国后,他来到了上海。他的名字里也有一个“海”字。因此,舞剧《仙星海》的前半段贯穿了《海》的音乐主题,但又有所不同:澳门部分的音乐更具西洋音乐的味道,广东舞台借鉴了岭南音乐,而上海部分则有着老上海的旋律和节奏。韵律。 “在第一个版本的音乐中,上海部分使用了《晚香玉》的旋律,但后来我觉得它太具体了,与作品整体的音乐风格不相符,所以我重新创作了一首新的音乐带着上海的味道。”

在《冼星海》的后半段,钟表的声音总是伴随着音乐出现,这也象征着冼星海一生的倒计时。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导演设计了一个舞者在舞台前面放置了一个节拍器。这时,音乐安静了,观众可以清楚地听到舞台上节拍器的声音。之后,随着音乐一层一层地建立和延续,对声音足够敏感的观众可以听到时钟主题逐渐从分针的声音变成了秒针的声音。这种音乐的紧迫感也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共情和震撼。最后,当舞者们关掉舞台上的节拍器时,撕心裂肺、悲伤感伤的情绪达到了顶峰。这就是音乐风格贯穿始终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舞剧《深爱你》讲述了男孩小海自幼失去母亲,AI妈妈陪伴他长大的故事。随着AI系统的升级,AI妈妈不能再陪伴他,人类和AI之间产生了亲情纽带。

为了表达AI的科技感,郭思达在音乐中使用了电子音乐。不过他表示,电子音乐更考验作曲家的决心,不能被电子音乐“夺走”。 “如果是常规创作,对于人类演奏的乐器,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可以准确地控制音乐。但当涉及到电子音乐素材时,作曲家很容易出现‘偏见’,因为电子音库太大了而选择太多,他们总是想添加更多,最后可能会失去创作的初衷,仿佛你被它带走了,这就是这次创作需要克服的困难。”最终,经过多次实验,郭思达决定用真实的乐器来定义人类部分,AI妈妈的部分则采用电子音乐,这样的理念正好契合了剧情设定,同时,音乐也加入了。真实与虚拟的空间,给了这部剧的音乐创作一个方向。

舞剧《深爱你》与传统舞剧的区别不仅体现在主题上,更体现在形式上。剧中有几个舞蹈段落是以街舞的形式完成的,街舞有自己特定的韵律和韵律。编舞者会根据嘻哈的节奏,使用一些“替代音乐”来进行编排。这立刻打乱了作曲家的思路。他感觉自己的手脚都被这些音乐束缚了,思维也被限制了。因此,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郭思达对音乐做了很多调整。 “一开始我仅限于嘻哈的替身音乐,整部剧创作完音乐后,我把它拼凑成一个整体。每个部分单独听还算合理,但放在一起就感觉支离破碎了。”作为一部话剧的音乐创作,那几首嘻哈风格的音乐在整部剧中显得缺乏创作感,只是为了“以创作为基础而创作”。颠覆了嘻哈界的创作方向重新沿袭了之前的工作流程,先创作音乐,然后编舞团队根据音乐编排舞蹈,再根据动作调整各个部分,最后呈现出以创作为导向的核心音乐段落。使演示更加完整和统一。

-结束-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